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包括顶升平移机构和阻挡机构,其中阻挡机构设置在顶升平移机构的外侧;顶升平移机构包括支架、导轨、倍速链条、平移装置和第一气缸,支架设置在导轨和平移装置的下方,第一气缸设置在支架上,倍速链条设置在导轨内,第一气缸与平移装置连接;阻挡机构包括阻挡块和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与阻挡块相连接并且第二气缸与顶升平移机构的导轨固定连接。
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实现两个方向工装板进出功能,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输送效率。
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 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 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顶升平移机构1和阻 挡机构2,其中阻挡机构2设置在顶升平移机构1的外侧。在一实施例中,阻挡机构2有两个, 两个阻挡机构2的结构镜像对称,两个阻挡机构2在顶升平移机构1的外侧对称地设置在顶 升平移机构1的两侧。
如图2和图3所示,顶升平移机构1包括支架3、导轨4、倍速链条5、平移装置6和第一 气缸7。支架3设置在导轨4和平移装置6的下方,其中导轨4位于支架3的侧端上,平移装置6 居中位于支架3的上方。第一气缸7设置在支架3上,倍速链条5设置在导轨4内,第一气缸7与 平移装置6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顶升平移机构1为对称结构。导轨4有两个,两个导轨4的结构镜像 对称,并且在每个导轨4内放置有倍速链条5,两个导轨4在支架3的上方对称地设置在支架3 的两个侧端上。导轨4固定地连接至支架3。平移装置6在支架3的上方设置在两个导轨4的中 间。第一气缸7设置在支架3上并且位于平移装置6的正下方,第一气缸7的动力端与平移装 置6连接,从而第一气缸7可带动平移装置6上下移动,进而实现顶升平移机构1的顶升。
支架3具有支撑结构19,支撑结构19的数量可以是偶数,并且支撑结构I9对称地分 两列位于支架3的下方以支撑支架3。在支架3的正下方也可以设置有支撑部件20,支撑部件 20可以为一整体结构,第一气缸7设置在支撑部件20内。支撑部件2〇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 支撑部件20与支撑结构19平行地位于支架3的下方,第一气缸7单独地居中设置在支架3上。
优选地,导轨4是三倍速导轨。如图3所示,导轨4的朝向平移装置6的导轨结构设置 成放置倍速链条5,在导轨4的向外一侧的导轨结构上设置有槽I6,并且在导轨4的槽16的外 侧设置有固定结构21。固定结构21上设置有安装孔23和固定孔24,固定结构21通过紧固件 (未示出)穿过安装孔23而与导轨4固定连接。支架3的两个侧端上分别设置有延伸部分22, 延伸部分22优选为L形,延伸部分22的水平部分与支架3侧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延伸部分 22的竖直部分上相应于固定结构21上的固定孔24处设置有通孔(未编号),通过紧固件(未 示出)穿过延伸部分22的竖直部分上的通孔并且接合到固定结构21的固定孔24中而将阻挡 机构2的第二气缸14与固定结构21固定连接,进而使第二气缸14与导轨4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7所示,每个导轨4上的槽16有两个。槽16是C型槽。槽16用于嵌入阻挡机 构2的阻挡块13的凸块15。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3和图7,槽16是镶嵌在导轨4上的精加工 槽,槽16与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的凸块15相匹配,凸块15可以在槽16内上下移动,槽16优 选为C型铝槽。在一实施例中,槽16是在导轨4上直接加工处理形成的,槽16内设置有转接块 17,参考图1_3、5和图7,转接块I7固定在槽ie内并且转接块17设置有凹槽,转接块17的凹槽 与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I3的凸块15相匹配,凸块15可以在槽16内上下移动,槽16优选为C型 铝槽。
如图2和图4所示,平移装置6包括传动滚筒8、被动滚筒9、传动皮带10、滚筒固定架 11和托架12,其中传动滚筒8和被动滚筒9通过传动皮带1〇连接,传动滚筒8的轴的端部和被 动滚筒9的轴的端部分别可转动地固定至滚筒固定架11,滚筒固定架11与托架12固定连接。 托架1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支架3的上方。在图1-3和图4中,为了清晰的目的,仅示出表示 传动皮带10的外表面的线条。
在一实施例中,被动滚筒9有两个并且两个被动滚筒9设置在传动滚筒8的两侧,传 动滚筒8分别通过传动皮带10而分别与两个被动滚筒9连接。传动皮带10在传动滚筒8的轴 和两个被动滚筒9的轴的同侧分别绕过传动滚筒8的轴和一被动滚筒g的轴,因此传动滚筒8 的动力分别通过传动皮带10传送给两个被动滚筒9,从而分别带动两个被动滚筒9转动。传 动滚筒8的轴的端部和两个被动滚筒9的轴的端部分别可转动地固定至滚筒固定架丨丨,滚筒 固定架11与托架I2固定连接。g—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情况下,传动皮带10 在传动滚筒8的轴和两个被动滚筒9的轴的两侧分别绕过传动滚筒8的轴和一被动滚筒9的 轴。
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传动滚筒8是电动滚筒,传动滚筒8与两侧的被动滚 筒9分别通过在传动滚筒8的轴和被动滚筒9的轴的同侧的传动皮带1〇连接,同时实现传动 滚筒8和被动滚筒9的顺时针方向和/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传动滚筒8和两个被动滚筒9通 过滚筒固定架11设置在托架^2上,托架I2支撑和固定传动滚筒8和被动滚筒9。托架12位于 支架3的上方并且与支架3分尚。托架12与第一气缸7的动力端连接,因此托架12可以在第一 气缸7的带动下上下移动,从而同时带动传动滚筒8、被动滚筒9、传动皮带1〇和滚筒固定架 11 一起上下移动,进而实现顶升平移机构1的顶升。
如图5所不,阻挡机构2包括阻挡块13和第二气缸14,第二气缸14的动力端与阻挡 块I3相连接,从而第一气缸14可以带动阻挡块13上下移动。如图2和6所示,阻挡块13的截面 呈c型。在吉构的阻挡块1晒端的突出部分上分别设置有凸块15,参考图5,两个凸块15 分撇于远离阻操I3主体的阻挡块I3两端的突出部分的边缘并且与阻挡块13主体间隔 -距离。在-实施例中,凸块15和阻挡块13可以设置为—体结构。在—实施例中,凸块胡口 阻挡块I3可以为两个单独结构,凸块1S可以通过焊接j累纹连接等机械连接的方式壤挡 块13两端的突出部分固定连接。
参考图5和6,阻挡块13主体优选为长方体结构,并且在阻挡块13主体上设置有通 孔18,通孔18的数量优选为4个,通过紧固件(未示出)穿过通孔18而将阻挡块13与第二气缸 14的动力端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第二气缸14通过固定结构21而与顶升平移机构1的导轨4 固定连接。在优选实施例中,凸块15与导轨4上的槽16中的转接块17的凹槽相匹配,并且凸 块15的截面尺寸小于槽16中的转接块17的凹槽的截面尺寸。当阻挡机构2的第二气缸14通 过紧固件与导轨4固定连接时,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两端的突出部分上的凸块15分别容纳 在导轨4上的两个槽16中的转接块17的凹槽中。因此,当阻挡块13在第二气缸14的带动下上 下移动时,凸块15在槽16中的转接块17的凹槽中无阻碍地上下移动。凸块15不仅保证阻挡 块I3在第二气缸14的带动下无阻碍地上下移动,并且也保证设置有凸块15的阻挡块13两端 的突出部分的阻挡作用。
顶升平移机构1和阻挡机构2可以分别设置有传感器(未示出)。传感器可以设置在 顶升平移机构1的导轨4上和/或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的远离平移装置6的外侧以检测工装 板(未示出)从顶升平移机构1的哪一侧接近顶升平移机构1,并且将信号发送至PLC以通过 PLC控制平移装置6的传动滚筒8的转动方向以及顶升平移机构1相对侧的阻挡机构2的顶 升。传感器可以设置在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的面对平移装置6的内侧,以检测工装板在平 移装置6上的位置,并且将信号发送至pLC以通过PLC控制平移装置6的传动滚筒8的转动以 及顶升的阻挡机构2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由PLC (未示出)控制,无需人员操作和切换, 降低操作人员工作强度和操作难度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当工装板从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一侧进入时,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 相对侧的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在第二气缸14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同时平移装置6在第一气 缸7的带动下向上移动。
其次,平移装置6的传动滚筒8朝着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相对侧的阻挡机构2转 动并且带动两个被动滚筒9同向转动。
其次,工装板在平移装置6的带动下朝着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相对侧的阻挡机 构2移动直至接近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相对侧的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
其次,平移装置6的传动滚筒8停止转动,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相对侧的阻挡 机构2和平移装置6同时下降,工装板两侧置于顶升平移机构丨的倍速链条5上。
最后,倍速链条5对工装板进行传输。
参考图1,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右侧进工装板为例来进一 步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当工装板从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右侧进入时,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 的顶升平移机构1右侧导轨4上的传感器检测到工装板并且将信号发送至plc,PLC控制倍速 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在第二气缸14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同时控 制平移装置6在第一气缸7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实现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 2和顶升平移机构1顶升。
其次,PLC控制平移装置6的传动滚筒8朝着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 构2转动并且带动两个被动滚筒9同向转动。
其次,工装板在平移装置6的带动下朝着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2 移动直至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2上的传感器检测到工装板接近倍速链输 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2的阻挡块13并将信号发送至PLC。
其次,PLC控制平移装置6的传动滚筒8停止转动,传动皮带10和被动滚筒9也相应 地停止转动,PLC控制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2和平移装置6同时下降。工装 板的两侧置于顶升平移机构1的倍速链条5上。
最后,PLC控制倍速链条5对工装板进行传输。
当工装板从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左侧进入时,工装板的传输方式与从倍速链 输送线移载机构的右侧进入时的传输方式相同。在此情况下,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右侧 的阻挡机构2和平移装置6同时上、下移动,并且倍速链条5对工装板进行传输。工装板从倍 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向左或者向右移出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时,需要确保倍速链输送线 移载机构左侧的阻挡机构2或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右侧的阻挡机构2处于下降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的结构简单、外观简洁美观。一个顶升平移 机构可以实现两个方向工装板进出的功能,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提高了输送效率; 阻挡机构的阻挡块镶入三倍速导轨,三倍速导轨上具有C型铝槽,使得工装板经过时不会有 卡顿现象;本实用新型的倍速链输送线移载机构全部由PLC控制,无需人员操作和切换,降 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操作难度;采用气缸和电动滚筒作为动力,所以噪音更小、更容易 维修和保养。
应当注意,在此描述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是针对附图所描绘的部件的相对方 位,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